2020-11-12 | 文章來源:
依戀是嬰兒尋求和嘗試與另一個人進行親密的身體和情感接觸的傾向,是兒童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lián)系、紐帶或持久的關系。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看到這種現(xiàn)象。新生兒對不同的人沒有明顯的不同反應,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會更喜歡與母親(依戀對象)接觸,甚至在陌生人靠近時會表現(xiàn)出一些反抗或哭鬧的行為。其實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我們所說的依戀關系的存在,所以有的寶寶在親人離開后會哭很久,感到不安,產(chǎn)生分離焦慮,這就是依戀關系受到阻礙的表現(xiàn)。
心理學家艾斯沃斯通過了 奇怪的情況 實驗研究了幼兒的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嬰兒在陌生環(huán)境中與陌生人相處時,母親在場、離開和返回時的探索行為、分離焦慮反應和依戀行為,總結出以下三種親子依戀關系類型。這些知識點相對容易理解,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想象。測試中心主要在于各種依戀關系類型與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xiàn)特征的對應關系,需要在實驗中結合操作過程進行。
(1)回避型
母親(依附對象)的存在與否對這些孩子的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他們也沒有特別的緊張或焦慮。當他們的母親回來時,他們往往會忽略他們,有時他們會歡迎他們的母親,但只是暫時的。我們也稱這些孩子為 沒有依戀的孩子 。這些孩子約占20%。
(2)安全型
這些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很舒服地玩玩具,對陌生人有積極的反應,不會總是依偎在媽媽身邊。母親的探索行為在離開時會受到影響,明顯表現(xiàn)出一種苦惱。當他們的媽媽再次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尋求與媽媽的聯(lián)系,冷靜下來,繼續(xù)玩游戲。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約占65-70%。
(3)阻力型
這種孩子在媽媽離開前總是顯得很警覺,大驚小怪。我媽一走,就會表現(xiàn)出極度的抗拒。但是,當他們和母親在一起時,他們不能把母親作為安全的探索基地。這樣的孩子看到媽媽回來就尋求和媽媽接觸,但同時又抗拒和媽媽接觸。這些孩子大概占10%-15%。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安全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依戀關系類型,也是占有較大比重的一種依戀關系。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通過身體接觸和及時反饋來引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這有利于孩子的主動探索和同伴關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