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 文章來源:
教師招聘考試中,德育模式雖然不是常見的考點,但是考試的復雜程度比較大,所以今天就簡單講解一下這部分內容。
第一,認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亞杰、科爾伯格
主要觀點:當代教育理論中最流行、最占主導地位的德育理論。它假設人的道德判斷是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由低到高發(fā)展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及其行為的發(fā)生。要求根據兒童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圍繞道德困境,通過沖突交流或小組討論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和思考高于自身水平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法的機會,造成學生的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尋求新的認知平衡的同時,不斷提高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
認知模式的特征:
(1)人的本質是理性的,必須用智慧來把握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建構理性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每個人都根據自己道德發(fā)展的階段進行道德推理并付諸實踐。像成年人一樣,兒童對價值觀有自己有組織的思考方式。所以,德育不是灌輸,也不是強迫。正確的做法是把孩子當成 道德哲學家 尊重他們的道德發(fā)展水平。
(2)必須注意個體認知發(fā)展與社會對象的相互作用。兒童不是像容器一樣直接接受社會規(guī)范,也不是像鏡子一樣簡單地反映某種文化道德思想,而是根據兒童與世界的互動而發(fā)展。因此,人的道德理性不是天賦或外在規(guī)則的直接灌輸,而是實踐中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教育的重點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的氛圍,讓他們關心道德問題,討論他們面臨的道德沖突。
(3)注重對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發(fā)展過程的研究,強調學校德育要根據道德認知能力發(fā)展的要求,選擇內容和方法。
第二,理解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 middot麥克費爾
主命題:把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放在中心。假設與他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滿足這種需求是教育的職責。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和理解。
理解模式的特點:
(1)堅持性善論,主張兒童是道德教育的主體,道德教育必須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發(fā)展需要;
(2)堅持認為人有自我實現(xiàn)的天然傾向。道德教育不是強加給別人的。關鍵是人的潛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fā)展;
(3)以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為道德教育的目標,以培養(yǎng)積極的、集體的、創(chuàng)造性的豐富人格為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任務,并據此構建各自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
(4)倡導民主德育,主張教師應持中立立場,虛心接受孩子的思想感情,以促進者或引導者的身份出現(xiàn),倡導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第三,社會模仿模式
代表:班杜拉
主命題:需要觀察相同環(huán)境下他人的行為,經驗學習要從觀察他人的行為開始。因此,基于替代的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四。價值澄清模式
代表:拉爾斯和海明。主要主張:認為社會是變化發(fā)展的,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善于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五、集體教育模式
代表:馬卡連科
集體教育模式是指培養(yǎng)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民主與集中、權利與義務、命令與服從等關系的過程。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也是將集體主義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人們的個人習慣和人格特征的過程。因此,集體教育模式的核心內容是道德的形成主要在集體環(huán)境中進行,集體榮譽由大家創(chuàng)造,公共秩序由大家維護。
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共同承擔起對未成年人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責任,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教育他們服從集體決定,遵守紀律,努力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為集體爭光,教育他們團結、謙虛、互助、合作,學會做集體的主人。